? ? ? ? 5月底,太湖藍藻大規模暴發,江蘇省無錫市自來水產生強烈臭味而無法使用。一時間,江南水鄉因藍藻暴發而出現水荒成為各種媒體關注的焦點。但是,如何才能有效治理藍藻,搜遍各種信息卻難以找到令人滿意的答案。為了探尋藍藻治理的辦法,本報記者日前趕到無錫,采訪了無錫市環保局和無錫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
水質的嚴重污染具備了藍藻暴發的條件?
無錫市科技局副局長王友根告訴記者,今年無錫藍藻暴發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為的因素。自然的原因一是氣溫偏高,2007年的冬季是無錫50年來最暖的一個冬季,由此也造成了今年無錫地區入夏異常偏早,比常年整整提前了一個月。二是太湖水位今年偏低,今年冬春的降水屬偏少年份,總量只有常年同期的76%。5月降水量僅為41.8毫米,只有常年同期的四成,屬顯著偏少。三是風向,今年1~5月的偏南風明顯多于往年,風向的轉換時間提前了近一個月,偏南風使太湖中的藍藻聚集到下風向的無錫水域。?
人為因素主要是污染導致水體的富營養化,當前太湖一來是由于干旱造成水體總量減少,二來是因為污染物持續不斷的流入,累積起來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系統,使得無錫出現了水危機。持續不斷的過量營養物質主要來源于農田施肥、農業廢棄物、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淡水中氮含量超過4.60mg/L就是極富營養水,太湖水氮含量最高時超過10mg/L。?
打撈、圍欄等短期應急辦法不能解決太湖污染根本問題?
太湖藍藻危機暴發后,無錫市政府啟動“太湖藍藻防治應急預案”,數天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自來水廠水質強化處理、人工打撈藍藻、人工增雨、調水引流、引江濟太,從長江引入清水更換太湖水體。?
無錫市環保局污控處陳建平處長告訴記者,面對藍藻暴發,現在只能先采取應急辦法,一是打撈,二是圍欄,其他沒有更好的辦法。陳處長說,無錫市調集了一批藍藻打撈船,在沿湖地區進行打撈,到6月4日,無錫共打撈出藍藻6000噸。但是這只是治標之法,而且人工打撈必須在藍藻數量達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進行。?
根據有關專家的建議,引長江水來幫助太湖解決此次污染問題,引入長江水提升太湖水位,可降低湖水升溫速度,稀釋污染水源,減緩藻類生長繁殖。據有關媒體6月1日報道: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已調引長江清水3.67億立方米,注入太湖1.9億立方米,通過引江濟太,太湖水量得到了有效補給,太湖水位維持在3米以上,直接受水的太湖貢湖水域水質明顯好轉。歷時15年耗資100億元的“引長濟太”工程,通過引入長江水提高太湖水位,稀釋污染水源,盡管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仍然緩解了這次太湖藍藻危機。?
近年來,“引江濟太”被認為是太湖治理的重要措施――太湖水質在靠近蘇州的東太湖和靠近無錫的西太湖有很大不同,東太湖水質明顯優于西太湖,主要是由于望虞河的調水作用――因此有專家認為,長江水入西太湖對改善太湖水質作用極大。但有專家認為,隨著長江水質逐漸惡化,部分水質指標已經與太湖非常接近,有的指標(如磷)已超過太湖,長江作為“引江濟太”清潔水的來源將難以為繼。從此意義上說,“引江濟太”只能作為臨時應急措施,不能作為一種常態方法使用。?
“863”重大治水專項效果不明顯湖泊富營養化比河流更難治?
無錫市科技局副局長王友根告訴記者,在上世紀70年代后期,當時國家組織湖泊調查,大約是27%的湖泊富營養化,上世紀80年代后期,富營養化的湖泊已經到了61%,上世紀90年代的后期,有85%的湖泊富營養化,治理湖泊富營養化已經成為當前重要而緊迫的問題。?
他說,2002年8月,無錫市正式啟動國家“863”計劃重大治水專項――太湖水污染控制與水體修復技術及示范工程,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的水污染科技治理專項,總投資2.1億元,對太湖水污染治理成套技術及示范工程和長效管理模式進行探索。經過幾年的努力,課題組先后組織實施了3個子課題、93項示范工程,通過河網區面源污染控制、水源地水質改善、重污染水體生態重建等方面的關鍵技術研發、綜合技術集成、工程規模的示范,為太湖水污染控制與水體修復做了有益的探索。?
當記者問到這幾年的治理效果時,王局長表現出有些無奈。他說,目前太湖的富營養化已呈積重難返之勢,甚至達到了單個的、短期的措施根本無力回天的程度,要想在很短的時間里徹底解決藍藻的問題,現在在國際國內都沒有一個成熟的好方法。他告訴記者,湖泊不同于河流,河流是一個流動的水體,生態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很低的,可是像太湖水在湖中停留的時間接近一年,湖水的水質要受到湖泊自身生態系統的影響,一個受到污染的湖泊,治理過程要使其從污染生態系恢復到低污染生態系,再到微污染生態系,再到自然生態系,按照生態系的轉換時間來看,一個湖泊的恢復周期至少要數十年。?
無錫市環保局污控處陳建平處長告訴記者,在太湖藍藻暴發后的這段時間里,已經有美國、日本、韓國和國內的幾十家企業來推薦他們的治理技術和產品,就在記者采訪的時候,還不斷看到來推薦自己技術和設備的廠家。陳處長說,當問到這些廠家的技術和產品在哪些大的湖泊治理中應用過時,沒有一家企業能明確回答。?
化學機械生物諸方法?
只能短時間見效?
無錫市環保局的同志介紹說,自從1998年太湖治理“零點行動”以來,無錫已經關閉了太湖沿岸和入湖河流沿岸的大批可能產生污染的工廠,但是監測數據顯示,對水體富營養化影響最直接的總氮、總磷指標,非但沒有下降,甚至有上升趨勢。原因就是目前太湖周邊農業生產造成的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污染已經超過了工業污染。據統計,太湖流域每年每公頃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從1979年的24.4公斤增加到目前的66.7公斤。而一些發達國家規定每年每公頃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不得超過22.5公斤。這些化肥中的氮、磷等營養物質只有很少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大部分隨地表徑流匯集到太湖,目前太湖底泥中,40%的磷是農業面源污染帶來的,另外1/3來自生活污水,工業污染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而在太湖周邊的圍欄養殖,也對太湖水質有所損害。太湖水產品豐富,飼養投放的餌料成為水中有害藻類生長的肥料,加重了水質的富營養化。?
據無錫市科技局的同志介紹說,目前治理藍藻常用的藥物殺滅方法是用硫酸銅法,早期海洋赤潮治理也常用硫酸銅,除藻效果顯著,但二價銅離子對生物幼體的變態具有致畸性,并引起餌料藻類的嚴重脫落,同時硫酸銅具有毒性,能破壞水體正常的生態系統,由于太湖是城鎮居民的飲水源,所以不能采用硫酸銅來治理藍藻。另外,利用機械除藻和清除底泥,也是治標不治本,而且在太湖這么大的水域使用機械除藻和清除底泥,存在著治理成本過高和治理速度趕不上污染速度的問題。而利用養魚等水生生物吃掉藍藻這類傳統的生物方法,也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特別是對象太湖這樣巨大而復雜的水域,同樣不適用。?
消除藍藻暴發根源不容易生物新技術能否帶來曙光?
那么藍藻到底有沒有辦法可以根治呢??
采訪中,記者遇到了應無錫市科技局之約來此考察和研討太湖治理之策的香港長江生命科技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北京三安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張令玉教授。?
張教授認為,太湖治理涉及的面很廣,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從點源污染、面源污染和內源污染幾個方面同時治理。過去對太湖的治理主要局限在對工業廢水和部分城市生活污水等點源污染的治理上,而對于造成太湖水質富營養化更主要原因的面源污染和湖底多年沉積的污染物造成的內源污染基本上沒有治理。他認為,要想徹底改善太湖水質,消除藍藻暴發的根源,必須改變太湖周邊高強度的化學農業生產模式,減少直至取消化肥的使用;同時,還要對太湖底泥中多年沉積的大量有機污染物進行處理,消除這一巨大的污染源,而能夠實現這一目標的,只有依靠現代生物技術。?
張教授告訴記者,由他獨創的功能基因激活技術是生物科技研究的一個新方法,這項技術經過30多年的研究和實踐檢驗已經逐步成熟。利用這一技術,已經取得了108項生物科技成果,三安公司已經成功地將這些技術成果運用到農業生產和環境污染治理上。他們在北京、河北、江蘇、內蒙古、吉林、黑龍江等省市開展的三安農業模式試點中,利用三安生物技術取代化肥和化學農藥,生產出無化肥和農藥殘留的安全優質農產品,其產量不低于化肥,生產成本大大低于化學農業,產品質量優于當前世界上最嚴格的農產品質量要求。同時,利用三安生物技術進行的地表水水質凈化和底泥凈化處理的試點也已經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張教授希望將這些生物新技術應用到太湖治理上,探索一條湖泊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