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和量化河口(如珠江河口(PRE))懸浮沉積物濃度(SSC)可為環境過程、水文建設和航行提供重要信息。傳統上基于原位測量進行SSC制圖缺乏詳細分析時所需的空間覆蓋范圍。而以往的許多研究表明,基于衛星圖像可以在適當尺度上有效監測大型河口區域SSC格局及變化。然而,單個傳感器獲得的衛星圖像通常無法保證用于大空間尺度或長期研究,利用多源衛星圖像進行SSC反演在學術界越來越受歡迎。而就反演方法而言,目前仍廣泛使用基于線性回歸和多因素統計的經驗分析方法,而主成分分析和人工神經網絡也是提高精度的有效替代方法。而在小型水體中低SSC預測仍是一個挑戰。
基于此,在本研究中,一組研究團隊以珠江河口為研究區域,基于原位光譜數據(ASD FieldSpec 4光譜儀)和SSC測量,輔助以環境信息,例如經度、維度、風速和其它大氣環境因子,并基于Landsat TM/OLI和Sentinel-2圖像開發模型以量化SSC。通過均方根誤差(RMSE)和相對誤差(RE)評估模型的性能。最后通過所開發的模型進行珠江河口1986-2020年SSC分布制圖。本研究主要目標為:(1)調查PRE SSC分布的空間格局;(2)探索過去25年SSC的時空變化;(3)分析SSC變化的影響因素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結果】
2020年7月22日和12月20日原位收集的光譜反射率曲線。
從Landsat-8 OLI提取的SSC多年平均值的空間分布。
(A-H)是根據SSC分布選擇的八個主要監測地點。
基于Landsat TM/OLI和Sentinel圖像,
1986-2020年期間SSC的長期變化(左);
基于M-K檢驗,長期SSC變化的Z統計分布(右)。
站點A、B、G和H的SSC時間變化趨勢。
【結論】
珠江河口懸浮沉積物濃度(SSC)在時空分布上表現出典型的周期性變化。其空間分布呈現西海岸高,東海岸低的趨勢。過去的35年,在大多數珠江河口地區,SSC具有明顯下降趨勢,下降程度因地區而異,有待進一步調查研究。在河口管理、海岸保護以及河口沉積物可持續性的經濟和環境意義方面,應更加關注SSC下降的情況。珠江流域輸沙量減少是SSC變化的主要原因。然而,自然因素如風速是調節珠江河口SSC空間格局的可能原因。人類活動,如疏浚和人工設施建設會擾亂SSC空間分布。未來,在SSC顯著下降的地區,例如淇澳島和內伶仃島之間的地區以及西海岸的高SSC分布地區,應加強沉積物可持續管理。
請點擊下方鏈接,閱讀原文:
//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E1ODg2NA==&mid=2650314601&idx=1&sn=d331b8d844d122a979351af7005782e9&chksm=bee1bb968996328044aca9d5a80fdb1a948dc61499b879273bc4cc5c5e79d702c6f3cf00ea4a&token=917728141&lang=zh_CN#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