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geosciences, 5, 937947, 2008
? Author(s) 2008. This work is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3.0 License.
Biogeosciences
Effect of UV radiation and temperature on the emission of methane from plant biomass and structural components
I. Vigano1, H. van Weelden2, R. Holzinger1, F. Keppler3, A. McLeod4, and T. R¨ockmann1
1 Institute for Marine and Atmospheric research Utrecht (IMAU), Utrecht University, Princetonplein 5,3584ED Utrecht, The Netherlands
2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and Allergology Utrecht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Utrecht, Heidelberglaan 100, 3584CX Utrecht, The Netherlands
3 Max-Planck-Institute for Chemistry, Joh.-Joachim-Becher-Weg 2, 55128 Mainz, Germany
4 School of GeoSciences,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Crew Building, The King’s Buildings, West, UK
Received: 7 December 2007 Published in Biogeosciences Discuss.: 21 January 2008
Revised: 8 May 2008 Accepted: 1 June 2008 Published: 26 June 2008
?
摘要: 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活著的植物和分離的植物體能夠在有氧情況下產生數量驚人的甲烷。這些研究在科學界甚至社會中引起了激烈的爭論。許多研究有著相反的意見,其中一些研究質疑將實驗室的研究擴展到全球尺度是否可行,另一些則認為是實驗的誤差導致了錯誤的數據,并且有兩個研究(其中一個是基于穩定性同位素)在近期報道植物不能釋放出CH4。因此我們根據許多獨立的試驗,分別測試,干的植物樣本,分離的鮮植物體,以及植物的組成部分(木質素,纖維素,膠體等),在UV的照射下,或者在升溫的情況下有明顯的甲烷排放。UV幾乎是瞬間引發甲烷排放,因為我們可以斷定這是一個光化學過程。而長時間的輻射試驗表明CH4庫的容量是極端巨大的,比實驗中吸附和稀釋帶來的誤差大很多個數量級,所以不可能是試驗誤差造成的錯誤。純13C植物葉片釋放的13CH4和普通葉片釋放普通CH4的速率相同。
?
簡介:甲烷(CH4)是僅次于CO2重要的第二號溫室氣體,也是大氣中含量最豐富的有機氣體,因此是大氣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Forster et al., 2007)。在已發表的文獻中,認為甲烷主要由在濕地,稻田,垃圾填埋場以及反芻動物的胃腸道中的厭氧細菌制造的,或者是由燃燒化石燃料或者生物體產生的。甲烷最主要的匯是在對流層中與羥基發生反應移除。土壤中的微生物作用和同溫層中吸收是相對小的匯。最近,(Keppler et al., 2006)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他在實驗室試驗中發現活植物體,植物凋落物,以及植物膠體可以在有氧情況下釋放CH4。盡管他們做了深入細致的研究,但是結果仍然受到了質疑,在Keppler的文獻發表以后,尤其是第二點,外推全球的甲烷源被廣泛的批評,一些研究計算出的植物甲烷源要小很多(但是這小得多的數據,依然在全球甲烷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Butenhoff and Khalil, 2007; Ferretti et al., 2006; Houweling et al., 2006; Kirschbaum et al., 2006, 2007; Bergamaschi et al., 2006)。當然,在進行更多的測量前,任何的推算都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舉例來說,我們不知道,植物的各個部分(根,葉,莖桿)甲烷的排放強度如何,也不清楚環境因素對排放的影響如何,而這些不確定性在Keppler2006(Methane emissions from terrestrial plants under aerobic conditions, Nature, 439, 187191, doi:110.1038/nature04420, 2006.)發現此現象時就已經提出。換一種說法,如果真的存在一種有氧的甲烷生成機制,那么倒的確可以解釋一些現象,而這些現象表明有一些較大的甲烷源。比如最近的衛星和飛行器觀察結果顯示,在熱帶雨林地區有一個強的甲烷釋放源。(Frankenberg et al., 2005; Frankenberg et al., 2006; Miller et al., 2007),但是地面觀察網絡的甲烷排放數據比衛星數據還差很多,需要更多的甲烷排放源(Bergamaschi et al., 2007)。還有,在1500AD年前的冰芯中甲烷有著更高的13C含量,(Ferretti et al., 2005) 但是一般認為前工業時代的甲烷主要來自于低13C的濕地排放,這很難符合。最初的解釋是前工業時代的生物燃燒帶來的高13C含量,但是新的數據顯然在全新季(Holocene)含有更高的13C含量,所以這個解釋是很難成立的(Schaefer et al., 2006)。固然高水平的燃燒是可能的,但是植被的大量排放,也應該是可以接受的。(Houweling et al., 2006, 2007)。直接的大氣測量也證實甲烷由植物排放。(Crutzen et al., 2006; do Carmo et al., 2006; Sanhueza and Donoso, 2006; Sinha et al., 2007)最近的研究報道在內蒙古草原上的灌木釋放甲烷,但是草本沒有發現此現象,但是不排除草本釋放的可能。(Wang et al., 2007)。
因此科學問題是,沒有微生物的作用,在正常氣候條件下,植物會排放多少甲烷,以什么機制排放。最早從事此類研究的是Dueck et al., (2007),但是并不肯定他的結果,一株在純13C環境下生長的植物(這樣的植物應該只釋放13CH4)并沒有釋放出13C的CH4。Beerling et al. (2008)報道C3和C4植物不排放甲烷,但是認為存在一個光合有效輻射外的特定波段的光譜可以激發一個非酶過程。不過,對于我們已經發現的現象(比如Keppler 2006 年的穩定性同位素實驗)的最好的假設是,植物直接排放甲烷。
?
??? 面對已經出現的(關于植物能排放甲烷)反駁,我們設計了一系列測量試驗,以驗證是否真的存在一個有氧情況下的甲烷產生機制。為了排除潛在的活體植物的并發因素,我們嚴格挑選干的和新鮮的植物體,以及選用植物的組織,膠質,木質素和纖維素。我們應用動態流動反應容器,以避免固定容器帶來的潛在差誤。(開路閉路??)所以,與光合呼吸相關的因素也不成為干擾,我們不必穩定CO2的濃度,也同時消除由于蒸騰帶來的高濃度水汽。
???點擊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