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袁隆平超級雜交水稻基地日前從日本引生態農業示范推廣項目“稻鴨共生”項目。
據悉,“稻鴨共生”模式是以水田為基礎,以種稻為核心,以家鴨田養為特點,實行稻鴨共生共長的新型栽培模式。
像這樣的生態農業已經在中國各地不斷地興起、發展。混合造林、立體養殖糧食作物輪作等都屬于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是指在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的原則下,總結吸收各種農業生產方式的成功經驗,以生態學、經濟學理論為依據,運用現代科技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在特定區域內所形成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農業。它最早于1924年在歐洲興起,20世紀30-40年代在瑞士、英國和日本等國得到發展。
生態農業的興起源于人類面臨的諸多生態環境問題,如大氣和水體污染日益嚴重、氣候變暖、海洋環境惡化、土壤退化和沙漠化等。為處理和解決人類環境和生存問題,農業生態科學工作者經過長期研究和探索,提出在世界范圍內大力發展生態農業。1972年國際上一個致力于拯救農業生態環境、促進健康安全食品生產的組織――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合會應運而生,世界各國也相繼制定政策扶持和促進生態農業的健康發展。20世紀60年代歐洲的許多農場轉向生態耕作,70年代末東南亞地區開始研究生態農業。至20世紀90年代,世界各國開始補貼支持生態農業,生態農業用地面積具有一定規模,其產品產值也在不斷增加,從而使生態農業有了較大發展。生態農業發展最快的是歐盟,1986-1996年歐盟國家生態農地面積年增長率達到30%,生態食品和飲料銷售額從1997年的52.55億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95.5億美元。至2000年,全球194個國家中有141個國家開始或已經開始發展生態農業,全球生態農業生產面積占農業生產總面積的2%左右,預計未來10年可發展到10%-20%。
據統計,目前在世界上實行生態管理的農業用地約1055萬公頃,其中澳大利亞生態農地面積最大,擁有529萬公頃,占世界總生態用地面積的50%;其次是意大利和美國,分別有95萬公頃和90萬公頃。若從生態農地占農業用地面積的比例來看,歐洲國家普遍較高。大多數亞洲國家的生態農地面積較小,在總計為4萬公頃的生態農地中,土耳其占1.8萬公頃,日本占5000公頃,以色列和中國各約4000公頃。據有關方面估計,現在全球每年生態農業產品總值達到250億美元,其中,歐盟100億美元,澳大利亞35億美元,美國和加拿大100億美元。除德國外,歐洲生態食品消費較多的國家還包括法國、英國、荷蘭、瑞士、丹麥和意大利,產品種類包括作物產品、奶制品、肉類、水果等。
生態農業對中國的啟示如下:
要加強對生態農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和投入。中國應加快制定并完善有關生態農業發展的政策、法規、法律等,加強對生態農業的政策支持力度。同時,應加大對農業的投入,特別是加大對生態農業的投入。借鑒國外的做法,可以成立專門基金,采用財政補貼政策,還可以運用產業傾斜政策,加強對環境產業的傾斜力度,對經營生態農業的企業減征或免征增值稅。
要加強生態農業技術的研究和推廣。中國生態農業已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技術體系,但這一體系基本是對以往技術的整合。目前,中國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通過調整技術對策并組織實施技術創新,形成一套既適合中國國情、又符合國際市場要求的生態農業核心技術體系,并且在廣大農村積極推廣和應用。創建和完善中國生態農業技術體系必須建立在規范農業生產技術體系、宏觀調控管理體系、產品質量控制與監測體系3大體系基礎之上。
要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和生態農業的環境監測體系。目前農產品質量檢測方面仍比較混亂,造成市場上各種產品魚目混珠,生態農產品價值沒有得到真正體現。中國應成立各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開展農產品質量檢測,建立農產品市場準入制,以保護生態農產品生產者的生產積極性和應對綠色貿易壁壘。同時,也要加快建立生態農業的環境監測體系,加強各級農業的生態環境監測,確保生態農業的安全生產環境。
要加快中國生態農業的標準化與國際化建設。生態農業標準化體系由管理標準、技術標準和產品標準3部分組成,中國雖已形成不少相關的技術體系,但絕大多數尚未標準化,極大地制約著中國生態農產品的國際化。中國應根據生態農業發展的需要,參照國際標準制定生態農業標準化體系,使中國生態農產品與國內外市場有良好的接口,以促進中國生態農產品市場化和國際化,提高中國生態農業國際競爭力。
要培育和健全生態農產品的市場運作機制。中國應從降低生態農產品的生產成本人手,發揮行業協會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經營組織作用,建立收購、加工、銷售網絡,合理擴大企業經營規模、降低單位成本,通過優質的市場服務,增加消費者的質量信任感,以贏得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另外,可通過生態旅游等形式,開展多元化的營銷渠道,促進生態農產品的銷售,從而推動生態農業的發展。
大力推進生態農業產業化實現農業現代化必然要走農業產業化之路,因此中國應積極推進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多種經營模式、多種生產類型、多層次的農業經濟結構,引導集約化生產和農村適度規模經營,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促進農牧漁、種養加、貿工農有機結合,構建一、二、三產業的有效連接以及各產業、各生產部門之間的科學鏈接,形成產加銷一體化產業體系,推動中國生態農業的市場化、國際化、標準化、規范化、品牌化和規模化,逐步建立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資源節約型、經營集約化、生產商品化的現代農業模式,積極穩妥地推進中國生態農業的健康持續發展。